- 未來六年MEMS市場需求量平均年復合增長率達20%
- 來源:賽斯維傳感器網 發表于 2012/12/4
說起遙感,很多人認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拍照”:從空中拍下照片進而獲取有效信息。實際上,遙感絕非這么簡單,“拍照”僅是拉開遙感技術系統的一個小“開篇”,遙感技術的真正作用是將信息從“照片”中提取出來并得以應用。
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郭子祺說:“遙感不僅僅只是照相,而在于遙感所獲取的地物光譜信號中還包含有可見光波段范圍以外的有用信息。一張照片通常反映出來的只是可見光波段范圍內的信息,也就是人眼能感覺到的光譜信息。”
“目視解釋”和“計算機解釋”是目前從遙感圖像上獲取目標地物信息的主要過程。專業人員通過直接觀察或借助判讀儀器在遙感圖像上獲取特定目標信息的過程被稱為“目視解釋”,而“計算機解釋”顧名思義,以計算機系統為支撐,利用模式識別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專家知識庫的解釋經驗和成像規律等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實現對遙感圖像的解釋,從而完成信息提取的過程。
目前遙感的光學傳感器和微波傳感器所能采集到的信息波段范圍是很寬泛的,可見光波段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按傳感器的探測波段的不同,可以把遙感分為紫外遙感、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和微波遙感。“而像紅外信息、紫外信息等,這些信息普通的照片是反映不了的,只有用專門的成像設備經過轉化才能變成人眼看的圖像。”郭子祺說。
遙感傳輸準確無誤?
不難想象,假如在高空或水陸進行遙感拍攝,空間距離等多方面因素勢必會給遙感傳輸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干擾與影響,而這又直接關系到后期的數據處理能否準確進行。
“通過遙感獲得的信息是很豐富的。除可見光波段外,紅外與紫外波段或者微波波段的信息,人類的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能通過遙感圖像來提取與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郭子祺說,“而在這些信息當中,有些信息屬于干擾信息。比如用衛星遙感來探測地表信息,太陽光通過反射給衛星傳感器,這中間有一個過程跟距離,有云霧的干擾、太陽強弱的干擾等等,所以我們需要將它的信息進行修正處理,這些都是屬于處理的部分。”
雖然目前遙感信息獲取系統已經較為完善,但由于地球大氣、陸地和水體非常復雜,所以導致遙感圖像出現誤差情況難免會發生。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后期圖像處理來進行校正,從而獲取更為精準的信息。“比如在遙感信息獲取系統工作正常的情況下,由于大氣衰減的原因,獲取的數據仍然帶有輻射誤差,這時就需要進行遙感圖像大氣校正。有時在提取地表生物量時,如果數據未經校正,就有可能得不到準確的遙感信息。”郭子祺說。
遙感技術無所不能?
資源環境、災害監測、城市規劃等等隨處可見遙感應用的影子。它遍布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但這并不代表它無所不能。至少在目前,它仍存在一些“盲點”需要突破。
郭子祺說:“現在的遙感,一般是指利用光譜和微波信號來對地物進行認識。光譜和微波信號能給我們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光譜信號本身沒有穿透能力,微波信號也非常有限。這樣就不能給我們提供地表和水面以下的信息,存在探測盲點。這是它的一個不足之處。”
這是否代表地表以下的信息我們無從獲取?當然不是!實際上遙感技術本身早已超越了光譜和微波的范疇。“任何的信息都有它的長處和不足的地方,實際上我們現在真正要想解決一個應用目標的話,最好的辦法是綜合各種有用的信息。”郭子祺告訴筆者,除了光譜微波這種信息源之外,還要結合比如磁、重、電以及聲波等有效信息,將它們綜合采納,這樣才能對我們地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遙感可測量的物理量應該是涵蓋所有的,概念是廣義的才更合理,所有物理探測內容都在其中。”郭子祺說,一般人們對于遙感可測量的物理量的理解,只是測量地物光譜吸收反射量和極化干涉等物理量,這其實是一種相對狹義的概念。“目前人類探測世界采用的重力、磁場、聲波、光學方法已經廣泛應用在宏觀和微觀物質探測方面,成為探索物質世界的唯一技術手段。廣義遙感應該包含這些人類已知探測技術方法。運用廣義的遙感技術對我們生存的物質世界才能進行有效的探測,而不僅僅只是觀測。”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
遙感”(RemoteSensing),顧名思意為“遙遠的感知:它是由196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等單位發起的“環境遙感討論會”上,將“遙感”這個術語確定下來。遙感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郭子祺:“任何學術的發展實際上都需要以實際需求作為牽引。例如目前如火如荼的遙感數據同化技術,它是對標準數據反演技術的延伸,目的是對空間分布的環境參數提供物理意義上一致的估計。這是遙感邁向行業部門實際應用的一個很關鍵的一步。但是這一部分目前行業部門遙感界我覺得還是遠遠不夠。遙感技術本身應該與實際意義相結合,關注實際行業部門的需求,而并非一味盲目的追求技術上的卓越。任何技術必須要應用于生產為它們而服務,這樣的技術才能體現出價值。否則的話,你的空中樓閣高高在上,即使技術高超無與倫比,但也只能是離正確的發展道路越走越遠。”
技術成熟后怎樣走?
技術與產品是互相結合的,先進的、成熟的技術才能生產出產品,產品是技術的第一表現,才能產生價值。
郭子祺:“存儲的數據是海量的,但這些數據到底能產生多少社會效應?問題就在于應用技術的缺乏,遙感技術與行業部門的需求脫節,沒有為行業部門服務。比如說同樣一幅照片測繪部門可以用,國土部門可以用,環保部門也可以用,它可以被很多的部門使用。很多人認為遙感是很大的一個‘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概念模糊是存在于短時間內,長期發展下去肯定要概念明確化、精確化。說簡單點就是什么技術為什么服務。比如說以后可能會出現海洋遙感就是專為海洋服務,國土遙感就是為國土服務。如果我們背道而馳,只去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不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去博得一個需求對口相互促進的形態的話,那么遙感技術下一步該怎么走恐怕會難以抉擇。
轉載請注明來源:賽斯維傳感器網(www.sensorwa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