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傳感器產業發展瓶頸探討分析
- 來源:賽斯維傳感器網 發表于 2012/11/25
智能手機的電容觸摸屏、用于檢測居家老人身體健康的傳感器……傳感技術正慢慢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傳感器技術與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一起統稱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基礎技術,我國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涉足。然而,在昆山11月2日—4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上,卻傳來了這樣一個聲音:“傳感器產業發展的落后有可能成為國家’十二五’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盡快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已迫在眉睫。”
“2011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容量為575億美元,預計2017年可超767億美元。”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彭泳卿告訴記者,傳感器技術將會是 21世紀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發展方面爭奪的一個重要領域。“但我國傳感器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今天活躍在國際市場上的仍然是德國、日本、美國等老牌工業國家。中國傳感器公司年產值超100萬只的寥寥無幾,而且高精尖傳感器和新型傳感器市場,幾乎全被國外品牌或合資公司壟斷。”
據統計,中國目前已有1600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年產量達24億只,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但同時,國產傳感器產品卻面臨種類和規格不全、尖端品種缺少、產品整體檔次低的難題。國內企業年銷售收入5000萬以下的企業占絕大多數,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我國目前傳感器產品品種數為6000個左右,而國外已達20000多個,產品品種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傳感器市場需求。從行業產品結構看,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術產品嚴重短缺。”
“中國傳感器產業在整體上難以和國外同類企業抗衡。在國內外企業實力懸殊的競爭格局中,中國企業不得不用低價策略在市場上血拼。”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團體聯合組織委員會主席宋宗炎補充道,傳感器產業的落后造成當前國內的形勢是國家重大裝備所需高端產品很大程度依賴進口,而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國外對我國往往采取限制和禁運;同時在金融危機后,不少國外知名企業也開始向中低端市場進軍,致使國內傳感器行業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與此同時,國內傳感器企業大部分仍然以手工方式生產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大學院校和研究院所跟蹤國外高技術的科研成果也以實驗室樣品居多,以及國內專業技術人員資源的匱乏也都導致了現下產業格局做不強、做不大。
轉載請注明來源:賽斯維傳感器網(www.sensorwa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