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堵車不撞車十年內實行 重慶已有微縮版智能交通
- 來源:華龍網—重慶晚報 發表于 2011/4/12
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還有多遠? 專家稱,“不堵車不撞車”的智能交通有望十年內實現
技術人員調試實驗平臺的微縮智能車參數
華龍網訊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于2002年執導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所有汽車全由電腦網絡控制,精確并高速地行駛在高科技化的城市交通線路上,每個人只需做一件事,就是告訴你的汽車,你想要去哪。
你相信嗎,在不遠的將來,科幻電影中的大膽設想可能就會變成現實。昨日,中國·重慶智能車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在渝召開,專家在會上透露,“不堵車、不撞車”的智能汽車最多十年內就會實現。
車內安“大腦”避堵車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原所長、國家汽車計算平臺工程項目專家組成員史其信說,中國機動車發展過快,路網有限,無法避免導致交通擁堵,這就需要智能汽車來解圍。
他說,未來智能汽車一上路,就由指揮中心進行控制,每輛車都安裝有傳感器,相當于車的一個“大腦”,能自動對突發情況作出判斷。
“這樣的傳感器已經研究出來了。其實,重慶正在實施的電子車牌就是智能車聯網的第一步。”史其信透露,預計未來十年內城市中能夠普及這種智能車聯網,實現“不堵車、不撞車”的愿望。
汽車與公路直接對話
“智能汽車的發展其實就是要實現無人駕駛,把人們從低級的技能操作中解脫出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說,估算車距、控制車速、轉彎、超車等基本操作,汽車自己就能完成。
李德毅說,通過物聯網系統,汽車與道路之間還能完成信息交互,是否堵車,前方是否有路障等都將“一目了然”,“你還可以通過智能交通云計算數據庫,很快查詢到哪些路可以走,附近有哪些休閑商場及停車位等。”
普及無人駕駛成本高
真正的無人駕駛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史其信說,我國有望在十年內突破此項技術。不過,他指出,要將無人駕駛汽車普及很難,因為成本太高。
史其信說,他曾在日本親身體驗過無人駕駛汽車———十公里的試驗路段,地下埋有很多傳感器,每輛車都攜帶很多傳感設備,后備廂幾乎全是計算機。與此同時,行人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周邊交通設施也都需要技術支持。目前,我國研制的無人駕駛汽車可以行駛,但與環境缺乏互動。
未來智能交通 重慶已有微縮版
我市搭建全國首個智能駕駛與車聯網室內實驗平臺
專家們描述的智能交通并非幻想,昨日,設在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智能駕駛與車聯網實驗室正式揭牌。該實驗室搭建了全國首個智能駕駛與車聯網室內實驗平臺,記者親眼目睹了微縮版的未來智能交通。
實驗室副主任王東強介紹,實驗平臺占地65平方米,按照與真實路段1:12的比例設計,體現重慶彎多坡陡、橋梁較多、上下坡多的道路特點,設置了十字路、立交橋等多種道路。
幾輛微縮智能車自主穿行在大街小巷,轉彎、上下坡、走立交橋,遇禁行標志自動減速停車。據介紹,每輛車都裝有一塊專業嵌入式主板(相當于大腦)、一個紅外超精度攝像頭(相當于眼睛)、傳感器。行駛中,攝像頭用來采集路面信息,如轉彎、上下坡、十字路口等,再利用主板將車輛行駛信息同步上傳到車輛信息管理平臺,指揮車輛選擇最佳路徑,控制合適的車速。同時,傳感器可以測出車與車、車與人、車與道路標線等距離,小于安全距離就報警。
不少無人駕駛技術已經成為現實
■ACC自適應巡航系統
現在不少汽車裝備的ACC自適應巡航就是一種無人駕駛技術。當駕駛者啟動該功能后,系統使汽車保持設置好的車速,保持和前車的安全距離,無需用腳一直踩油門。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
裝有這種系統的汽車一旦偏離車道,駕駛者未及時作出反應,系統會根據偏移程度自動修正,同時向駕駛者發出提醒信號。
■自動泊車功能
側方位停車常常讓新手和很多女性駕駛員頭疼。現在不少轎車有自動泊車功能,當汽車監測到有適合的停車位時,會作出提示,一旦駕駛員啟動自動泊車,車輛就會自動倒車,分毫不差地停車入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賽斯維傳感器網(www.sensorway.cn)